首条全柔性AMOLED生产线实现量产
继今年5月成功点亮我国首片柔性AMOLED高分辨率显示屏后,近日BOE(京东方)宣布,其位于成都高新区的第6代柔性AMOLED生产线提前实现批量生产。这不仅是我国首条量产的全柔性AMOLED生产线,也是全球第二条已量产的第6代柔性AMOLED生产线。上海超强超短激光实验装置国际领先
记者从中科院获悉,由我国科学家研制的上海超强超短激光实验装置(SULF)近日成功实现了10拍瓦(1拍瓦=1千万亿瓦)激光放大输出,达到国际同类研究的领先水平。该装置计划于2018年底全面建成并对用户开放。液态金属通过编程控制“变形”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16日报道,英国萨塞克斯大学和斯旺西大学的科学家找到了一种办法,通过电场让液态金属变身为各种二维形状,如字母和心形等。研究人员表示,最新成果有望在智能电子设备、软体机器人以及柔性显示屏等领域大显身手。薛晨阳:做一只可以听海的耳朵
10月13日上午,中北大学电子测试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里,党的十九大代表薛晨阳正在精心光刻校准他的最新一代水听器传感器的芯片。他说,我国目前的科研政策可以说是历史上最好的,我们要感谢这个时代,珍惜这个时代,认真学习习总书记“三个面向”的精神,为国家作出更多贡献。“钙钛矿”探测器大幅减少X射线剂量
记者近日从华中科技大学获悉,该校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筹)研发出一种新型钙钛矿辐射探测器,该探测器具有高灵敏度、无铅化特点,且其材料相比制造闪烁晶体所用的稀土材料更加低廉易制取,应用到医学和安检成像领域,可大幅减少X射线剂量对人体的伤害。遥感光谱拍照识别大地物质成分
提到地质勘探、环境调查,人们首先联想到的往往是研究人员在现场取样,在实验室运用物理化学方法进行检测的场景。如今只要拍张照,便能识别出大面积区域内待检测物质的成分。记者12日从南京理工大学获悉,该校与南京地质调查中心联合建设的江苏省光谱成像与智能感知重点实验室研制的“遥感地质应用微型高光谱成像仪与数据分析系统”将这一设想变为了现实。靠技术拼服务,中国星接连“飞”出国门
10月9日,我国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将委内瑞拉遥感二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这次发射并不“起眼”,工程方甚至没有组织媒体前往现场报道。零折射率波导让光驻波首次“现形”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日前报道,美国科学家研发出可与目前的硅光子技术兼容的零折射率波导,而且他们还借此观察到了一种此前被认为不能观察到的物理学现象——光的驻波。这一研究发表在美国化学学会(ACS)旗下《光子学》杂志上。激光驱动液体流动新机理发现
仅通过光束,能否让宏观物体运动?12日,记者从电子科技大学基础与前沿研究院获悉,该院王志明教授团队与来自河南工程学院、休斯顿大学、哈佛大学等高校的合作者,发现了一种全新的光流体学机理,并成功利用脉冲激光在纯水中驱动持续高速的水流喷射。相关论文已在《科学前沿》在线发表并登上首页头条。超高强韧钢使汽车“减重”10%
记者近日从东北大学获悉,该校易红亮教授团队研发的抗拉强度超过2GPa的热冲压成形超高强韧钢新钢种,日前实现规模工业化量产,并成功应用于北汽新能源纯电动两座车型“LITE”,实现车身减重10%—15%。一大拨新技术纷至沓来,媒体如何接招?
在过去20年间,技术对新闻业已经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越来越多读者从传统的纸质媒体转向在线媒体和移动设备。但一份新报告称,其实,一切才刚刚开始。未来,包括人工智能、语音识别、增强现实等在内的新技术,将对新闻业产生更加深远以及颠覆性的影响。繁殖调控新技术:猪崽有望“按批次”出生
以前母畜的繁殖是用人工观察母畜发情,再由配种员对发情母畜辅助进行人工授精,费时费力又不准确。现在,这种局面有望改变。“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畜禽繁殖调控新技术研发”于9日启动,该项目计划用一种同期排卵、定时输精的调控技术,实现母畜同期排卵、定时输精,使同期配种率和分娩同期率分别达到95%以上。手腕上的高科技
高科技智能手表这一新产品似乎已经成为信息技术产业下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各个国家的知名公司研发高科技智能手表的消息一直不绝于耳,种种迹象表明,穿戴式设备时代即将到来,而智能手表的战争已经打响。首台国产电力驱动盾构机下线
首台国产电力驱动大型盾构机,国庆假期期间在中国一重天津重工有限公司下线,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填补了我国隧道施工高端装备一项空白,使天津成为这一国家重大技术装备产业基地。这里的水稻 对镉污染说“不”
稻米镉污染问题,一度让人谈“镉”色变。如今,水稻专家找到了新的应对途径。2017-10-09标签: 水稻
排行
- 全部/
- 本月
编辑推荐
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微信,了解精彩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