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狮由唐代宫廷狮子舞脱胎而来,五代十国之后,随着中原移民的南迁,舞狮文化传入岭南地区。有资料记载广东醒狮在明代出现,起源于南海县。
据《佛山忠义乡志》记载,在佛山镇的附近墟集、村落,舞醒狮已是民间的传统体育项目,每当逢年过节,或遇有重大喜庆(如乡人中举、新建宗族祠堂落成等)事情,定必出动醒狮助兴。现流传于广东、广西及东南亚各国华侨中间。在广东境内主要分布在佛山、遂溪、广州等县市。
广东醒狮的历史起源说法很多,据资料记载:明代初年,南海佛山有一只独角怪兽,眼大中阔,发出“连连”的怪叫声,人称“连兽”,这怪兽常夜出践踏农作物,残害禽畜,弄得鸡犬不宁,于是众人商议,要消灭连兽。狮子是兽中之王,人们便以竹篾、彩纸扎成外形凶猛的狮头,用彩布做成狮身,选身强力壮的汉子戴着狮头,带上锣、鼓、钹,埋伏在连兽出没之地,当连兽出现时,锣鼓齐鸣,群狮齐向连兽冲去,吓得连兽拔腿逃走,自此,怪兽再也没有出现,舞狮驱邪亦相沿成俗。也有另一传说:相传佛山镇曾流行瘟疫,人畜伤亡较大,群众相信狮子是吉祥之物,于是当时有“狮会”团体,鸣放鞭炮,舞着狮子逐家逐户去驱邪祝福,以驱瘟疫之邪,保国泰民安,狮子被认为吉祥象征逐渐流传开来了。
清末民初,广东南海黄飞鸿以武术、狮艺闻名于世,他的“飞砣采青”、“竹梯青”、“蟹青”等技艺,开创了南狮技艺的先河,也被誉为南派醒狮的一代宗师;黄飞鸿在广州十三行开设“宝芝林”武馆授徒,使南狮技艺广泛承传,民间舞狮活动日盛;南狮套路发展至150多种,而且流派众多,名家辈出。明清以来,随着珠江三角洲人到海外谋生,外迁,同时也把舞狮传到国外,在有南海同乡会的地方,就有醒狮活动。新中国成立后,遍布城乡的舞狮活动仍普遍存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舞狮、武术的发展停滞了一段时间。20世纪80年代以来,民间舞狮武术逐步恢复,政府也把舞狮作为群众体育活动和与海外联系的文化纽带加以提倡,促进了舞狮活动迅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