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统》一书是日本著名汉学家白川静研究中国古文字所作的名著,在书中,作者也认为“泰”字的形体有“从水”的意思。以上对字形的分析充分表明,“泰”本义最初尚无“大”的含意,确是“水流而滑”。因此,泰山名称的本义应为“有水滑润之山”的意思。对此,战国时的人们尚存有这种看法。《春秋公羊传·僖公三十一年》有“触石而出、肤寸而合,不崇朝而遍雨乎天下者,惟泰山尔”之言。泰山能行云致雨、降水量大,甘霖充沛、泽及天下,在当时影响巨大,是人们的共识。
我们强调“泰山”名称的本义是“有水的山”,从泰山的地貌也可以印证。据一般推测,泰山命名应在母系社会的后期,大约距今4000年左右。几千年,从地质上说是个很短的过程。正如宋代地理学家郑樵在《通志·地理略》中讲:“山川之胜,千古不易”。这4000年间,泰山的地表地貌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用现在状况可以推测当初泰山命名时的自然状态。
泰山屹立在华北平原东部,地处暖温带,降水量大,地表水丰富。从玉皇顶向四周望去,泰山河流四面而下:北面有玉符河,大小河流注入黄河;东面有石汶河,南面有梳洗河、奈河,西面有泮汶河,东北有麻塔河,均注入大汶河。山上溪流密布,130多条溪水,潺潺流入东溪、西溪、中溪、经石峪溪。山中64处潭池星罗棋布,黑龙泉、王母泉、朝阳泉、大众泉、广生泉、三潭叠泉等72个泉,像颗颗晶莹剔透的珍珠,镶嵌在碧绿的山中。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泰山不仅是一个山的世界,更是一个水的世界,用“高山流水”赞誉泰山再恰当不过了。在此,我们非常佩服古人对泰山观察之细致。他们取“泰”字“水流滑快”的含义命名泰山,的确恰如其分,非常符合古人以水为主命名的原则。
后人以“泰”为“大(太)”,是由于从“泰”字的形体看,它的声符为“大”,按古文字同声字可以假借的原则,“泰”和“大”可以互借,古代“大”“太”一字,因此“泰”和“太”两字相通,“泰山”也就叫“太山”,即“高大之山”的意义;之所以又有“通泰”之义,是因为“泰”字有“水从天而降到地上”之义,水流通畅即“滑则宽裕自如”,从这里看,“通”之意非常明确。《周易》讲“天地交泰”,大概是取自“天地交而使万物长”,“泰”这个字可引申为通畅、安宁的意思,也就有了“泰宁”“泰运”之意。但是这些都是假借义或引申义,亦非其本意了。
古人在给泰山命名时,准确地把握了柔与刚、阴与阳、软与硬、低与高的辩证关系,既考虑了泰山水流之内涵,又考虑了泰山雄伟壮丽的外观,把两者有机地统一起来。
“泰山”名称的含义既有山的刚健,更有水的柔美,阴阳相济、刚柔互补,两者在“泰山”名称中交相呼应、相得益彰,构成了完美的统一。泰山脚下的大汶口文化遗址中出土的带有阴阳太极八卦图案的透雕象牙梳,体现出先人早在5000年前就有了阴阳相济的意识。象牙梳是通过物化的方式来表达这种思想的,“泰山”则以文化的方式表达这种思想。这种思想构成了我国传统阴阳八卦的源头。刚柔和谐、通顺滑润是泰山文化的精髓,也是泰山被后代所赞美的根本。古人或许就是以此为依据,在泰山顶峰同时供奉东岳大帝和碧霞元君阴阳两位神仙,打破了一座大山只供一个神仙的惯例,两者和谐共处,成为父系文明与母系文明相容相伴的典范。
遗憾的是,随着历代帝王到泰山封禅致使泰山政治地位不断提高,加之封建礼教影响的不断扩大,泰山逐步由一个自然山向社会山、政治山、宗教山转变,泰山名称的含义也渐渐由引申义替代了本义,泰山阳刚的部分代替了柔美的部分,山的高大、雄伟的意义掩盖了水的顺畅、滋润意义。
现代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指出: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我们由此可以看出,秦汉以来,解释泰山名称含义的专家、典籍虽然众多,但多不全面。惟有今人北大教授、美学家杨辛先生把握住了泰山名称的精髓。他在《泰山颂》中讴歌泰山:“松石为骨,清泉为心”。他把泰山山水一体、刚柔相济、阴阳共处、和谐相生的特点表达得淋漓尽致,可谓泰山的知音了。
来源:《泰山晚报》
作者:傅振民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