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热点 > 创新论坛 > > 正文

新常态下增强宁波“双创”动能的策略选择及发展建议

2017-12-11 13:54:02
来源: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作者:林贻泉 万文娟 宋乐平 评论:0
导语:新常态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推动国家和区域繁荣发展的新动能,也呈现出新的经济发展特征。

  新常态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推动国家和区域繁荣发展的新动能,也呈现出新的经济发展特征。

  新内涵。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创业是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创新和创业相连一体、共生共存。创业经济是新常态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动力下经济发展新特征,创业打破了原有封闭的产业资源组织方式,使全社会的产业资源、智力资源自由流动,产业业态不断裂变,以创业驱动创新、带动科技创新和经济增长,成为中国新经济增长的持续动力。

  新趋势。“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的经济发展呈现爆发式增长而非传统的线性增长。在当前新的技术革命与信息技术革命融合交叉下,产业规律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方面,产业周期越来越短,技术突破作为产业创新的关键,但不再是惟一的决定性因素。另一方面,技术创新更加依赖于商业模式创新、产业组织创新、业态创新,更快的进入产业创新。

  新组织。转变组织方式是新经济的根本要求。新经济下,经济活动的组织方式发生重大变革,表现为创新全球化下,人才、技术、资金等创新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加速流动,更多依靠的是市场力量。因此,要求政府管理机制向协同治理转变,更加注重体制机制创新、产业组织创新、政策体系创新、社会治理创新等,更加依赖交互的创新氛围、创新创业生态环境。

  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条件基础

  一、优势条件。宁波市作为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计划单列市、长三角南翼经济中心,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发展,形成了以民营经济、创业经济、外向经济为特征的典型创新发展模式。

  民营经济方面。作为全国民营经济发展典型区域,宁波市民营中小企业是构成区域发展的活力所在。近3年来,宁波市民营企业数量占各类市场主体比重达到95%,贡献了全市80%的地区生产总值(GDP)、87%的就业、76%的利税。企业成为宁波创新的主力军,如今80%以上全社会研发投入来自企业,80%以上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由企业承担,80%以上新引进人才流向企业,80%以上所获国家和浙江省科学技术奖源自企业。

  创业经济方面。近5年来,宁波市平均新创办企业超过10万家,截至2017年6月底,宁波市各类市场主体总量已超过82万家,成长为全球范围内创业最活跃的区域之一。在全球整体经济形势低迷情况下,宁波市新创企业仍保持较高的存活率,其中46%以上的新创业实体存活期达到3年,保持了强劲的增长势头。

  外向经济方面。宁波市是中国外向型经济特点最为明显的区域,企业探索出跨国并购、绿地投资、境外分支机构等多种外资合作模式,促进宁波市企业创新发展。与此同时,宁波市是浙江省首个、全国第8个外贸总额超千亿美元的城市,全国第4个境外投资突破百亿美元的副省级城市。截至2016年年底,宁波市累计备案(核准)境外企业和机构2477家,备案(核准)中方投资额135.33亿美元,分布在116个国家和地区。

  二、现实基础。“双创”主体培育成效显著。截至2016年年底,宁波市创新型初创企业数量达到9010家,科技创新团队120个;累计认定高新技术企业数量1739家,占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总数的23.8%;290家企业被确定为2016年度浙江省高成长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位居浙江省第一。形成了“3315计划”、25条人才新政等覆盖全面、有序衔接、竞争力强的人才政策体系和持续优化的人才发展生态。截至2017年6月,宁波市共有91人入选中央“千人计划”青年人才和创业人才项目。

  区域“双创”服务生态格局初显。依托宁波高新区(新材料科技城)、宁波国际海洋生态科技城等高端功能区,形成覆盖“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创业孵化链条。截至2016年年底,宁波市拥有经科技部备案的众创空间19家、市级备案众创空间53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9家、市级孵化器27家,基本实现了“只要想创业,都可以在家门口找到合适的创业孵化载体”。与此同时,国家科技服务业区域试点、国家公共检验检测服务平台示范区、国家知识产权区域布局试点加速建设。

  科技金融服务体系逐步健全。成立了总规模10亿元的创业投资基金、总规模5亿元的天使投资基金;针对中国(宁波)大学生创业大赛设立了3亿元的创投基金、5亿元的银行专项授信额度;设立中国银行宁波科技支行、杭州银行宁波科技支行两家专业银行。2016年,宁波市天使投资引导基金累计投资项目突破150项,投资额达1.25亿元,引导社会资金投资超过15亿元,投资带动效应超过1:12;宁波市科技信贷风险池发放科技信贷34笔,放款额达5353.4万元,有效强化金融对创新创业的支撑。

  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宁波市在全国率先构建“小政府、大服务”的治理模式,率先探索行政审批“承诺许可”新模式,推进“网上注册厅”建设;严格推进以注册资本实缴改认缴、先证后照改先照后证、企业信息公示为主要内容的商事制度改革,相关规定已按照国家要求全面落实,并积极推进住所登记放宽、多证联办、并联审批等实际性举措,提升全市大众创业活力。宁波市已连续4年入选“中国服务型政府十佳城市”榜单。

  在取得辉煌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受历史发展因素的影响,宁波市在新一轮“双创”发展背景下存在不可避免的困境及障碍。一方面,高端创新资源不足,对新经济发展支撑不够。宁波市科技基础相对薄弱,本地高校、国家级科研院所和研发机构数量少,创新资源相对缺乏,科教智力资源支撑不足。截至目前,仅有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北方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院等8家国家级科研机构。与周边的上海市、杭州市相比,宁波市开放的人才交流环境尚未形成,使得在高端要素集聚方面仍相对困难,科技人才、智力资源是宁波市创新发展的短板。另一方面,中小民营企业创新能力不足。宁波市依赖以中小企业为主的发展格局,单个企业创新能力薄弱,企业的创新能力、活力相对不足。

  增强“双创”发展动能的路径策略

  笔者认为,要充分发挥宁波市民营创业活跃,企业全球链接能力强的基础优势,坚持“以科技创业带动自主创新、以业态创新推动转型升级、以全球链接强化资源整合、以体制改革加速协同创新”四大路径,通过强化科技创业源头培育、创业创新生态营造,全面激发增强企业创新动力、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开放协同创新合力,为宁波市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制造业创新中心、跻身全国大城市第一方队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首先,以科技创业带动自主创新。要立足宁波市创业活跃优势,抓住新一轮产业技术革命带来的创业机遇,以科技创业驱动科技创新,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强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强化科技金融支撑、完善创业孵化体系、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加快培育一批创业企业、高成长企业、独角兽企业,培育宁波创新驱动发展生力军。

  其次,以业态创新推动转型升级。要着眼存量优化提升及抢占产业主导权,立足宁波市产业体系完善优势,抢抓以大数据、云计算、深度学习、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制造技术深度融合发展机遇,推动制造业高端化发展,鼓励服务业开展商业模式创新,打造宁波产业创新发展主力军。

  第三,以全球链接强化资源整合。要立足宁波全球链接优势,抓住创新全球化机遇,强化资源整合,加快国家合作交流平台搭建,支持企业绿地投资及跨国并购,大力推动跨国技术转移,实现“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充分利用,为宁波市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战略支撑。

  第四,以体制改革加速协同创新。要立足宁波市体制机制灵活优势,抓住新一轮体制机制改革机遇,着眼深化内部改革及开放式协同创新,创新产业组织管理模式,以体制机制创新激发市场、企业创新活力。

  增强“双创”发展动能的具体举措

  首先,以完善的“双创”生态,链接集聚全球高端要素资源,强化源头供给。要完善创新平台载体。积极推动宁波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建,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新材料创新中心和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以国际化、生态化、高端化为方向,高标准规划建设宁波国际海洋生态科技城,打造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国家级海洋创新发展大平台。加快创新平台服务体系建设,打造创业苗圃、创新工厂、概念验证实验室、创业社区、创业街区、创业走廊等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形成“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新局面。

  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坚持以产业链布局创新链,以创新链构建服务链,按照市场化、专业化、社会化的发展要求,引入高水平、专业性科技服务机构,全面推进研发设计、技术转移、检测认证、科技咨询、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等科技中介服务领域发展,加快形成科技服务业全面支撑企业创新创业的发展格局。

  以新经济招商链接人才、技术、资本。实施科技招商,加强与全球创新尖峰区域开展技术链接、资本链接和产业链接,吸引新型科技创新资源、创业载体及服务机构、科技中介机构及新型产业组织。推动新业态招商,聚焦新业态领域内具备“硬技术”创业团队、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的招商。

  其次,以高层次创业,衍生孵化一批原创新兴产业,增加“双创”源动力。要着力高层次人才创业。充分发挥创业者在培育新产业中的重要作用,借助宁波市逐步完善的创业环境,以及在制造领域的产业优势,吸引高水平人才来宁波市创新创业。制定高端创业人才动态数据库,精准对接目标人才,在创业培训、市场拓展、投融资服务等方面加大对创业者的扶持。

  激活大企业再创业活力。支持有条件的大企业投资搭建企业创客空间等开放式创新创业平台,面向外部创业者提供技术支撑,吸引人才团队自由创业。鼓励贸易商、制造企业内部贸易平台、资讯服务商等转型升级,拓展服务领域,成为具有总集成服务能力的平台。

  以企业梯队培育强化发展活力。新经济时代,企业出现非线性成长特征,形成“创业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龙企业”的跃迁式成长阶段。建立企业长效培育机制,培育一批科技型企业,壮大新兴产业发展源头。

  第三,以技术突破和商业模式创新,提升产业创新能级,催生发展新业态。加强技术协同创新。聚焦高端制造业领域,积极对接国家重大战略布局,引导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以联盟制、公司实体制等形式联合开展重大产业关键共性技术、装备和标准的研发攻关,加强共性、核心技术研发,突破一批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

  实施“互联网+”与“智能+”。强化制造业、服务业与互联网的跨界融合,重点推动研发众包、个性化定制等新模式,在家电、纺织服装等优势制造业领域实施“设计+智能”示范专项。

  第四,以技术并购、资本走出去,全面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增强资源配置能力。要实施以跨国技术并购为主要模式的创新资源全球配置。实施打造国家跨国技术并购高地发展战略,研究制定相关建设实施方案及专项政策,重点支持区内企业开展跨国技术并购,引进、设立或集聚跨国并购引导基金、跨国并购过桥基金、人民币直投基金等,撬动社会资本以资本的“走出去”加快技术的“引进来”。

  在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融合的杠杆下,探索开放协同创新的新模式新路径新机制新形式。探索“中国的企业家+国外的科学家”、“中国的新兴市场+国外的先进技术”、“中国的创业+国外的创新”、“中国的金融创新+国外的技术创新”等模式。

(责任编辑:韩梦晨)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中国bet365官网地址、中高新传媒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bet365官网地址、中高新传媒或者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违反上述声明者 ,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电话:010-68667266 电子邮件:chinacxw#chih.org(#换成@)
排行
  • 全部/
  • 本月

编辑推荐

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微信,了解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