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读民生:2017Get

行走高新·记者眼中的民生故事
2017-12-15 15:09:04
来源:成都高新  评论:0
导语:“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面对这个持久的命题,成都高新区613平方公里土地上的民生故事,如何更深远地延伸?即将过去的2017年,投入约66亿元自主实施166项民生工程,在“发展”天平的两端, 让“经济”和“民生”保持平衡,是成都高新区给出的“答案”。
  民生最关情。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

  “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面对这个持久的命题,成都高新区613平方公里土地上的民生故事,如何更深远地延伸?即将过去的2017年,投入约66亿元自主实施166项民生工程,在“发展”天平的两端, 让“经济”和“民生”保持平衡,是成都高新区给出的“答案”。

  桂龙大桥通车、多所学校修建完成、制定“支出型贫困家庭救助办法”……实干一处、创新一寸、温暖一度。一项项民生新政、一桩桩民生实事落地生根,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民生新画卷在成都高新区徐徐展开,每一个民生工程建设者、使用者、受益者都是这幅画卷上浓墨重彩的画笔,每一笔落脚的背后,都是饱含成都高新区民生情怀的故事。

  知民心、聚民心、安民心、暖民心。

  一个区域的“温度”,取决于人民幸福指数的“刻度”。临近岁末,我们行走在成都高新区的社区院落、大街小巷,当我们发现那些年初的“规划”,已成拔地而起的“实景”;那些就医难的短板,已转而成为家门口享受双向转诊的便捷……这些或大或小的民生之变,让我们不禁感叹:知民心,最温暖。民心的幸福感,这一年马不停蹄;民心的获得感,这一年聚沙成塔。在行走中,我们见证:2017,get√。

  行走,是为了抵达。然而,在成都高新区,民生的“行走”,没有终点。在这条孜孜以求的路途中,本报即日起开启《走读民生——行走高新·记者眼中的民生故事》主题策划报道,派出4名记者组成“民生调查组”,行走于高新区的民生工程一线,探访民生工程参与者,用脚步丈量“刻度”,用笔尖记录“温度”,记录民生工程进度、讲述民生故事,记录我们即将走过的2017。

  1月,28座“三星级”公共厕所开工建设;4月,科园南路上跨三环路工程通车;7月,益州小学新校区开工建设;8月,桂龙大桥实现双向通车;9月,成都教科院附属小学等一批新建小学投入使用;10月,中和片区4条地下综合管廊顺利进入主体施工阶段……

  以工程项目筑牢民生保障,让幸福感与获得感有载体、有归属。回望即将过去的2017年,以加速度、高品质推进建设的成都高新区,交出了一张高分的城建“答卷”。一条条相继建成的道路、桥梁,一座座拔地而起的学校、幼儿园,还有一个个惊艳亮相的社区综合体、综合管廊、污水处理厂,承载着家长里短的百姓故事,孕育着民生福祉的暖心温度。

  市委十三届二次全会明确了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全面建设现代化新天府的发展路径。如何聚焦“东进”、“中优”,提升城市功能品质,进一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在即将过去的2017年中,成都高新区用自己的建设足迹、发展脉络,给出了答案。在林立塔吊与钢筋水泥之间,城市的内涵在日益丰富,民生的温度在不断上升。

  即使凛冬已至,民生项目建设工地中的火热,依然直指人心、温暖着这片土地。今年,成都高新区启动公共服务设施“三年攻坚、五年建设”行动,确定将投资上百亿元建设372个公建配套项目,城市建设步履不停,民生建设的实景图还在徐徐延展,建设者的汗水绘就民生幸福底色,绘就百姓暖心笑脸。

  走读民生·got

    建设者房波:

    听到人们都夸大桥造得好,我满足

  2017年8月3日早上,连接中和街道和天府大道的桂龙大桥和以往有些不同,双向六车道全面开通,让往日早高峰期间的“水泄不通”正式成为过去时。当上班的人们在路上为此感到喜悦时,房波独自爬上旁边小区的楼顶,调整焦距,按下快门,用手机记录下了自己在成都高新区参与造就的第一颗“硕果”。

  “桂龙大桥是我到成都高新区后接手的第一个项目,全面通车那一刻,心里真是百感交集。”作为一名成都高投建设公司项目现场负责人,房波从2015年7月便开始负责成都高新区部分民生工程项目建设,900余天的建设之路,让他深刻感受到“民生”的力量。

  修通一座桥 温暖一群人

  “从一名高铁桥梁建筑工到民生工程项目负责人的转变,对我而言不仅是身份的转换,更是人生的转折点。”房波告诉记者,刚接手桂龙大桥项目时,完全不知道该如何下手。“以前都是作为施工单位参与建设,关注的只是能否按时完成,是否达到标准。现在不仅要考虑这些,更要把‘怎样建设才能更符合民生利益’的问题放在首位。”

  “施工并不算难,但如何最大限度满足民意,确实要不断考量。”房波说,桂龙大桥修建之初,因为堵车、噪音等,他接到了不少居民投诉。“于是我们就联系中和街道,组织了一场居民沟通会,听取居民意见,然后对施工计划进行了完善和调整。”房波告诉记者,这次沟通会后,他再也没接到过投诉,老百姓的支持让他更坚定了项目建设始终要以“民生”为导向的信念。

  在规划、建设中深入一线听“民声”,是最大的民生。

  今年8月,桂龙大桥提前两个月全面通车,新修好的大桥不仅大气美观,双向六车道的通行设计更让曾经的"Z"形交通瓶颈成为历史。据了解,桂龙大桥是成都高新区唯一一座采用挂栏式修建的跨河大桥,三曲面的设计需要高超的施工水平,但也更能保障大桥的通航及泄洪能力。

  “住在中和的朋友说,大桥通了,我们见面相聚的机会也多了,这是他最开心的事。我想,这也是很多像我们一样的老百姓最开心的事吧。”房波笑着说,从通车到现在,常常能在路上听到人们在夸这座桥修得好。对他而言,这是最大的满足。

  忙碌900天 结下高新情

  “也许是我的名字里面有个‘波’,所以注定要和水打交道。”房波开玩笑说。来成都高新区两年,他负责的项目都在锦江河畔,也因为参与、负责这些民生工程项目的建设,让房波在这条成都的母亲河畔结下一份“高新情”。

  据房波介绍,他负责的项目除了桂龙大桥外,还有成都高新区首个闸坝工程锦江世纪湾闸坝工程、锦江排洪总出口项目三期(2批)2、3标段以及新川之心(西区)等项目。这些项目不仅解决了民生需求,更为打造和谐宜居的生活环境增光添彩。“我喜欢高新区,也希望能让每一位住在这里的人,包括我自己,都享受到更加舒适宜居的生活环境。”

  民生工程推进的脚步,还在更广域的空间里延伸。“现在多数时间都在高新东区,年底了,一些民生工程要收尾,另一些又开建了。”房波反复奔走于高新东区和南区,眼下他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高新东区民生工程建设中,“对于成都高新区其他区域的建设,我是半路参与进来的,但高新东区不同,从最初规划阶段,我就参与进去,在一张白纸上绘蓝图。我非常珍惜这样的时代机遇。”房波告诉记者,高新东区刚刚起步,那里不仅是开放的前沿、产业的高地,也是民生的阵地,“我们所在的桂龙大桥周边,以往也并非交通便捷、四通八达,但现在,这里成了创业者们生活工作乐于选择的地方。现在的高新东区,也在经历着这些变化,变得更好、更快。”

  记/者/手/记

    钢筋水泥背后的忙碌与坚守

  房波的忙碌,并没有因为时间已走进2017最后的10余天而消停。采访当日,记者见到房波时,已近晚上9时。刚从高新东区赶来的他,正准备吃当天的第二顿饭。

  忙,是高新建设者的工作常态。“我给自己设定的工作时间表是朝五晚九。”从事民生工程项目建设的两年半时间里,房波早已经习惯了忙碌。如果说“忙”是一种外在状态,那么在房波心中的内在信念,则是“坚守”——为城市建设的速度、为民生福祉的温度坚守。

  桂龙大桥提前两个月全面通车、霍森斯小学迅速开工建设、成都高新区最大的社区综合体投用在即……这些在建图、实景图的背后,这些钢筋水泥的背后,成千上万名的建设者像房波一样,忙并坚守着。

  走近这些民生工程建设者们,记者听到最多的一个词就是“变化”。如果说一个个工程从无到有,最直观地反映出城市发展之变,那么建设者们就是这种变化的第一见证人。近30年筚路蓝缕,拔地而起的建设工程加速推进,让成都高新区从一片阡陌农田,向高品质和谐宜居城市大步迈进。加速建设的民生工程,成为百姓故事的载体、幸福的归属。而在这些民生故事中,建设者既是默默奉献的配角,更是深耕其中的主角,他们是613平方公里土地上逐步成就的城市蓝图的真正执笔者、拓路人。

  走读民生·getting

    点位一:新北片区综合体

    < 开放、趣味、绿色、运动 >

    社区综合体打开民生体验“高新方式”

  12月13日一大早,家住肖家河街道神仙树·缤纷小区的李筱雨在新北农贸市场买完菜,步行回家的路上,又像往常一样,经过了她一直关注的一个在建民生工程项目——新北片区综合体。如今,两栋大楼平地而起,赫然挺立,即将进入室内装修环节,运动场与广场也进入了最后的铺砖、修缮阶段。“综合体建成开放后,我们在街道政务大厅办事就方便多了,平时健身、看病都在家门口,听说还有两层地下停车场,以后不怕没地方停车了!”李筱雨充满期待地告诉记者。

  位于新乐路的新北片区综合体是成都高新区目前规模最大的一个社区综合体,总面积达63000平方米。13日上午,记者现场看到,两栋综合大楼已经成形,通过开放式的广场隔开,“隔岸对话”的方式也划分了各自的功能:一栋将容纳肖家河街道办事处、派出所、政务服务大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办事服务部门,另一栋由桥相连至运动场的建筑,则专为居民群众丰富业余生活:综合健身馆、社区养老助残服务设施、日间照料中心、邮政服务中心……

  打破围墙阻隔、四通八达的进入方式,将成为新北片区综合体的最大亮点。“为了让周边的每位居民共享综合体的服务和设施,我们在设计之初就不设围墙,居民们可以从任何一条路进入,上升式桥梁可直接从篮球场步行至综合体2楼,让这个区域更加四通八达。”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成都分公司设计师李懿霏告诉记者。开放性、趣味性、环保性、运动性的综合体将为周边居民带来丰富的“10分钟生活圈”服务, “同时,我们还修建了两层地下停车场,加上附近新建项目,能提供1000余个停车位,解决周边居民停车难题。”

  投用在即的新北片区综合体,将在“家门口”为居民打开全新的民生体验“高新方式”。

  点位二:霍森斯小学(富华北路西侧小学)

    < 简洁、开放、共享 >

    “童话王国”助力高新教育国际化

  继2014年第一所友城小学蒙彼利埃小学落地成都高新区后,另一所与丹麦友城霍森斯市交流合作的霍森斯小学项目从立项开始,就吸引了各方眼球。

  作为成都高新区教育国际化的重点项目之一,霍森斯小学项目聘请了丹麦知名设计机构担纲建筑方案设计,引入欧洲先进的设计理念及儿童教育模式,后期再由中国建筑设计单位依据成都教育实际进行了针对性设计。今年年初,霍森斯小学破土动工,如今接近年底,广受瞩目的星形教学楼已经初见雏形了吗?

  12月13日,记者带着好奇心,来到成都高新区富华北路霍森斯小学建设现场。独栋的星形教学楼刚刚完成封顶,主体建筑已然成形,据相关负责人介绍,预计明年7月部分投入使用。

  走进教学楼内,透亮的光线从5楼顶端直通1楼中庭,旋转式楼梯围绕中庭扶摇而上,设计感让人眼前一亮。5米层高的1楼为多功能活动区,拥有室内风雨操场,让孩子们能全天候上体育课、打篮球;透亮的餐厅区域与下沉式庭院相连,让人不禁想象孩子们在此一边午餐、一边休憩玩耍的惬意时光;而位于1楼中庭的楼梯也有着特别的设计之处:宽敞的楼梯一分为二,一边为步行楼梯,另一边的阶梯层级则更高,用来让孩子们坐在这里看书、交流,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仿若图书馆的自由学习空间。

  此外,每层楼除了教室,空间被分割出大小不一的活动场所,体现了丹麦教育提倡的多元发展,希望让每个孩子都找到属于自己的空间。

(责任编辑:韩梦晨)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bet365官网地址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bet365官网地址或者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违反上述声明者 ,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电话:010-68667266 电子邮件:chinacxw#chih.org(#换成@)
排行
  • 全部/
  • 本月

编辑推荐

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微信,了解精彩内容